“天子重英豪,文章教尔曹,万般皆下品,惟有念书高”。这首广为流传的《神童诗》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真实写照。在科举时代,念书人自幼就接受“少小须勤学,文章可立身。
满朝朱紫贵,尽是念书人”的精神贯注。那么,在科举功名盛行的时代,儿童都读什么书呢?一在科举制度下,念书及第做官,是宽大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,自然在启蒙教育阶段就泛起了许多蒙学读物。固然,启蒙教育的课本偏重点也是有所差别的。
有些课本偏重于品德教育,如《性理字训》《小儿语》《名贤集》《门生规》等;有些课本是偏重历史知识教育的,如《十七史蒙求》《叙古千文》等;有些课本是偏重于识字教育的,如《急就篇》和《千字文》;有的课本是综合性的,知识面极广,如《三字经》《幼学故事琼林》;另有一些是专为女童编写的课本,如《女儿经》《闺训千字文》等等。在政界由男性垄断的社会里,科场也是由男性垄断的,妇女无权到场科举。
因此,在专为女童编写的启蒙课本中,没有录取入仕之类的内容,只有三从四德、男尊女卑、贞操节烈之类的道德说教。这类启蒙读物主要是教育女子守妇道,习女工,成为贤妻、良母、孝女、节妇,要求妇女遵守种种清规戒律。至于国家的兴亡,民众的苦乐,都不要妇女去体贴。
这类读物中最著名、流传最广的是《女儿经》和《改良女儿经》。其中开篇就是:“女儿经,仔细听。早早起,出闺门,烧茶汤,敬双亲,勤梳洗,爱洁净,学针线,莫懒身。
”专门为女童编写的启蒙读物另有《女小儿语》《闺训千字文》《闺门女儿经》《女四书》等等,内容虽有种种变化,但万变不离其宗。古代对女童和男童的教育,其目的和内容,都是完全差别的。
对于女童的要求,则仅限于“文理略通,字迹清楚,能作家信足亦。诗文词赋尤不行学。”二相对于女童而言,对男童的要求则完全是另一个极端。男童念书的最终目的是科举入仕,因此所有读物都得围绕科举考试的内容来举行系统的学习。
作为儒家经典的《四书》《五经》,是科举必考的内容。明清两代乡会试第一场,都要考《四书》文三篇。这三篇《四书》文是考试成败的关键,如果不及格,其他文章虽好也难取中。
朱熹的《四书集注》,虽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启蒙读物,但它在男童教育中居于垄断职位,儿童刚刚识字就要背诵《四书》。明清两代,作为儒学学说生长新阶段的程朱理学,是追逐功名必须背诵的繁琐教条。教授理学的启蒙读物许多,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《性理字训》。
此书共分造化、情性、学力、善恶、成德、治道六门,向儿童先容理学的基本知识,为日后进一步探究性理打下基础。《性理字训》虽然是四字一句,但因涉及性理,十分难明,儿童读起来十分难题。
下面我们引用开篇的第一段,看它艰涩难明到什么水平:“至理浑然,冲漠无定,造化枢纽,品汇根低,是曰太极。”而这样的文章划定八岁儿童未入学之前,就要背诵。如此艰涩难明的文章,别说是八岁的孩子,就是成年人,也未必能够读懂。横竖笔者念书少,不知所云,想必读此文章的读者的感受也大致如此。
可是为了应举,不得不强迫儿童们硬着头皮死啃这种枯燥无味的繁琐教条。此外,对偶、排比,也是科考中种种文体都需要的基本功。诗和赋,不用说必须要对仗工致。
就是制艺、策论等文体,也要讲求对偶。八股文中除了破题、承题两股用散体文外,其他各股都要求对偶工致,尤其是中股、后股,要做出长达数十字甚至上百字的长对偶句子。
策论虽是散体文,如用一些对偶排比的句子可以增加文采。一个念书人如果不能熟练掌握对偶排比的技巧,想在科场上有所建树是绝无可能的。所以在科举时代,念书人从小就要接受这方面的训练,因此泛起了许多的类似的蒙学读物。
对偶排比相信读者有一定的相识,不外为了更能说明这一观点,这里以具有代表性的《三字巧对》为例,看看其中那些构想巧妙的巧对。如:“五代史,六朝文”、“乌纱帽,紫罗袍”、“鸡冠花,凤尾竹”。另有“天对地,天地对山川。
清风对皓月,暮雨对朝烟。北斗七星三四点,南山万寿十千年,一统对万年。
”又,康熙三年所作的《声律启蒙》也是这类著作,此书以音韵序次举行编排。我们举一段为例:“云对雨,雪对风,晚照对晴空。
来鸿对去燕,宿鸟对鸣虫。三尺剑,六钧弓,岭北对江东。
人间清暑殿,天上广寒宫。两岸晓烟杨柳绿,一园春雨杏花红。
”明清时期,由于科举制度的影响,在启蒙阶段就要开始学写八股文章。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划定的文体,每篇由破题、承题、起讲、入手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后股、束股八个部门组成。清代崔学古的《少学》,是专门教诲儿童学做八股文的。他说:“八股文,须股股各出意思,最忌合掌,即至束语结句,亦不行马虎类似。
”这些枯燥无味的工具,对今天的成年人来说,读起来都叫人头脑发胀,想来真是难为了其时那些刚刚入学的孩子们了。三除了上面所先容的启蒙读物外,书法的训练同样关系到科举的成败。
所以在教儿童作八股文的同时,还教儿童训练写字。儿童学写字,是从笔画最简朴的字开始的。
昔人还编了一则三字韵语,供儿童训练写字用。其文曰:“上大人,孔乙己,化三千,七十二,尔小生,八九子,佳作仁,可知礼。”除了礼字的繁体稍微庞大外,其他的字,笔画都较简朴。
笔画稍微庞大些的,也有一首五言韵语十分盛行,其文曰:“一去二三里,烟村四五家,平台六七座,八九十枝花。”对于习举的儿童来说,训练书法有特殊的要求。包罗写字的姿势,握笔的方法,先学什么体,后学什么体。要求从小练起,天天练,恒久练。
在明清科举科场上,盛行一种馆阁体,是尺度的官体,要求字形规矩圆润。清代的殿试,有“专尚楷法,不复论策论之优劣”的说法,遂至一画之是非,一点之肥瘦,无不精雕细琢。不难看出,古代的儿童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儿童,念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十分艰难困苦的历程。
就所读的内容来看,也非今天的我们所能相比。或许这也是昔人出口成章,信手成文的基础原因所在。
本文来源:球王会-www.sxxinmiao.com